close



在自然界中雌性脊椎動物的壽命都比雄性動物長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黃文山歷時20年研究「蘭嶼赤背松柏根蛇」發現,「好鬥也可能是短命」的原因。他從蘭嶼原生種「赤背松柏根」行為研究發現,母蛇會靠著打鬥、佔領海龜巢和公蛇打鬥,壽命比公蛇短3歲, 這項研究4月24日登上國際期刊「科學前緣」。

黃文山歷時20年研究蘭嶼東清灣、小八代灣赤背松柏根的「打鬥行為」發現,2001年後蘭嶼東清灣因颱風帶走海砂,海灘後退11公尺,海砂不足就沒有海龜上岸生蛋,母蛇打鬥的領域行為也消失;小八代灣1997年至2007年、東清灣1997年至2000年都有海龜蛋,以此研究母蛇的領域行為、壽命,發現生存率、壽命都比公蛇短。

OK忠訓 急需用錢20萬 黃文山指出,「赤背松柏根」的吃蛋的方法也相當獨特,牠們利用尖銳的上牙固定蛋,再以鋒利的下頜齒割破蛋殼,直接將頭伸入蛋內吸飲蛋黃而不吃蛋白,既不須張大嘴巴吞蛋,也不須吐出蛋殼,堪稱「開罐式吃法」。

黃文山說,母蛇領域性強,海龜產卵後,雖然公蛇先抵達,但只要一隻母蛇進入龜巢,就會開始鬥爭公蛇「獨享龜蛋」因此遭遇更多打架,母蛇「一打多」導致受傷比率高、生存率低,壽命低。

黃文山表示,蛇有靈敏嗅覺,烏龜蛋巢約一公尺深,沒有光線,蛇掠食都靠嗅覺,而蛇的泄殖腔最臭,因此赤背松柏根尾巴容易被攻擊,海龜生蛋後,互咬泄殖腔,母蛇的尾巴較短,公蛇生殖器就在尾巴,且肌肉較多,自我防禦一咬到就跑,但母蛇生殖器在體腔內,所以可以犧牲掉整條尾巴。

黃文山歷時20年的觀察母蛇受傷比例高,因此生存率,所以研究證實,赤背蛇的壽命長短與雌蛇的領域行為、傷比率有關。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黃文山歷時20年研究「蘭嶼赤背松柏根蛇」發現,「好鬥也可能是短命」的原因。記者喻文玟/攝影
分享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黃文山歷時20年研究「蘭嶼赤背松柏根蛇」發現,「好鬥也可能是短命」的原因。記者喻文玟/攝影
分享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黃文山歷時20年研究「蘭嶼赤背松柏根蛇」發現,「好鬥也可能是短命」的原因。記者喻文玟/攝影
分享

EA9DE7DE5D5AE266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h51zt77zt 的頭像
    th51zt77zt

    th51zt77zt的部落格

    th51zt77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